关于我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4-02-08 11:11:22
随着城市建设、“三旧”改造的步伐不断加快,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再利用日益显得迫切与重要。但如何保护,怎么利用,目前存在诸多问题。以青岛路片咸安坊为例,2009年开始进行腾退,直到现在,已历时三年多,投入了大量资金,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如:资金缺口较大,区级财力短时间内无法满足更新需要;再利用与原样整体保护中的技术难度及人文价值、情感的矛盾;以及街区风貌和规划建筑学术问题的争论等等。
汉口咸安坊遇到的问题比较典型,也是我市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破解,值得深入研究。目前,对历史文化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主要有这样几点意见:
一是认为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留了武汉历史信息,必须原封不动地原样保留,不能拆除,采取部分必要的功能更新、物理维修的方式加以保护,在维持里分肌理与格局不变的前提下,重点放在解决房屋正常使用、立面原貌修缮和基础设施配套等关键问题,切实的改善环境,方便居民生活,延续传统的社会结构,重新焕发里分社区的活力。
二是认为有些历史建筑(如咸安坊等建筑群),特别是砖木结构的建筑物,由于年久失修或已不符合现代生活需求,保护的重点应在于保护其历史风貌、传统格局、肌理、空间尺度、空间形态、建筑立面等。拆除后用现代的技术和材料恢复原貌的重建方式也是保护。
三是认为以功能化为标准评估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价值,按现代化城市功能和历史年代的风格、街巷及房屋尺度重建历史街区,并同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一并考虑统筹规划。
这几点意见,各有道理,但又各有利弊。第一种意见的保护方式,的确可以保护历史街区和建筑原貌,但投入巨大,上世纪末叶天津海河区的旧建筑群落的保护,投入了上千亿元就是一个例证。并且这样的保护阻碍了城市现代功能的拓展和地下空间的利用。第二种保护意见,相对投入较小,可以通过恢复重建的过程,开发地下空间,提升建筑的现代化功能,但仅门窗砖瓦的登记工作量就很大,还包括在拆除时要做大量的解释工作等等。第三种意见,是最经济的,但又是目前遭到社会各界批评最多的,并且与《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精神相悖。
结合我市历史建筑的实际情况,建议历史街区的保护利用要做到“三个注重”:
一、要注重在保护与利用之间寻找“平衡点”
这个“平衡点”首先是历史与现代的平衡。以波兰华沙重建为例,整个城市在二战中被毁坏后,原址重建,按照原历史风貌,街区的布局和空间尺度,建筑物的肌理和空间形态,以及建筑立面风格等,还原本来面目和风貌。但重建后,建筑物内部设施已经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也配套完成了更新改造,提升了城市功能。华沙城内的古城堡、教堂等,除了基础层是原来的,立面都是现代重建的,但看上去仍然是那样古朴,没有一点现代建筑的痕迹,保留了历史风貌。我们很多历史建筑群,还是砖木结构,年久失修,木朽砖蚀,且有白蚁蛀蚀,即使在屋内更新功能设施,承重结构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后患、隐患难以排出。因此,在保护方法上,可以考虑“先拆除,后原样复原重建”的方式,将历史与现代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其次是功能与利用的平衡。保护的目的还是在于利用,尤其是历史街区、里弄街巷的保护,本身就含有其功能性保护、延续的意义,是与利用不可割舍的。因此,提升建筑物的现代化功能,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是有利的。过去,历史建筑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建筑物的功能落后有直接关系,居民为了生活方便,自行改造,对历史建筑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最佳的保护方法之一,是通过对旧建筑的功能改造、提升,达到最好的利用水平,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也为长久保护历史建筑奠定了基础。
其三是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在保护历史街区和建筑的同时,还要兼顾到城市的发展。大部分历史街区的公共设施落后,地下空间没有利用,给城市发展带来障碍。采取恢复原貌(严格保留空间尺度和外立面观感、风貌)的方式,做好原址地下空间开发的规划,在复原保护性重建的同时,做好地下空间的文章,为城市发展提供可利用开发的资源。
二、要注重与“三旧”改造紧密结合
目前市级层面已对全市“三旧”改造确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按照规划,未来几年,我市将重点推进这项工作。“三旧”改造与历史街区保护是城市建设、发展有机整体中有着内在关联的两个方面。
建议一是要充分利用“三旧”改造机遇,把“三旧”改造与汉口历史风貌区、二七沿江商务区、建设大道金融产业带、汉口黄浦科技生态新城等规划与建设结合起来。同时将“三旧”改造形成的新区建设与历史街区保护互动,形成良性循环。以新区建设反哺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
二是要善于把握“三旧”改造的政策叠加优势,利用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有条件地引入民间资本,参与“三旧”改造和历史街区保护,适当进行商业开发,在保护与再利用之间形成互补互利市场运作形态,让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愿意参与改造和保护工作。
三、要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
武汉有丰富、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应该得到充分发掘和利用,使其价值在“文化之城”建设中得到体现。
建议一是充分利用我市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把历史街区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市历史街区集结了一批在全国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遗址遗迹,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财富和生动资源。如汉口一元片有八七会议旧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中共中央机关旧址,还有八路军办事处、新四军军部、宋庆龄故居、涂长望故居等等。
二是注重汉文化的传承,在新启动更新保护的街区,既要注重人口疏解,提高、改善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又必须在实施过程中维持汉文化延续,保留一定数量原住居民。原住居民与历史街区共同形成了汉味文化氛围,两者不可偏废,并且由原住居民世代相传才赋予了历史建筑物鲜活的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保留原住居民就是保留街区的传统历史文化。另外保留少部分原住居民还有利于化解腾退难题。
三是充分发掘利用历史街区文化底蕴所具备的商业开发价值。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比如我国成都宽窄巷子、上海的里弄、北京大栅栏;捷克布拉格城堡的黄金巷(街道狭窄蜿蜒,早期是工匠居住区,19世纪成为贫民窟,20世纪中期重新规划改造后,成为繁华的商街和著名休闲区和景点)等,在改造与功能利用找到了切合点,形成了良性循环。我市历史街区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很高的商业开发价值,应该引起高度关注,并给开发利用提供必要条件。成立市级融资平台,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运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突破区域行政藩篱,调动不同区域开发商的积极性,参与改造保护和开发利用,在保护整个城市的风貌和历史建筑风格的前提下,使历史街区的商业价值实现最大化。(孟棣、杨杰)
汉口咸安坊遇到的问题比较典型,也是我市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破解,值得深入研究。目前,对历史文化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主要有这样几点意见:
一是认为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留了武汉历史信息,必须原封不动地原样保留,不能拆除,采取部分必要的功能更新、物理维修的方式加以保护,在维持里分肌理与格局不变的前提下,重点放在解决房屋正常使用、立面原貌修缮和基础设施配套等关键问题,切实的改善环境,方便居民生活,延续传统的社会结构,重新焕发里分社区的活力。
二是认为有些历史建筑(如咸安坊等建筑群),特别是砖木结构的建筑物,由于年久失修或已不符合现代生活需求,保护的重点应在于保护其历史风貌、传统格局、肌理、空间尺度、空间形态、建筑立面等。拆除后用现代的技术和材料恢复原貌的重建方式也是保护。
三是认为以功能化为标准评估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价值,按现代化城市功能和历史年代的风格、街巷及房屋尺度重建历史街区,并同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一并考虑统筹规划。
这几点意见,各有道理,但又各有利弊。第一种意见的保护方式,的确可以保护历史街区和建筑原貌,但投入巨大,上世纪末叶天津海河区的旧建筑群落的保护,投入了上千亿元就是一个例证。并且这样的保护阻碍了城市现代功能的拓展和地下空间的利用。第二种保护意见,相对投入较小,可以通过恢复重建的过程,开发地下空间,提升建筑的现代化功能,但仅门窗砖瓦的登记工作量就很大,还包括在拆除时要做大量的解释工作等等。第三种意见,是最经济的,但又是目前遭到社会各界批评最多的,并且与《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精神相悖。
结合我市历史建筑的实际情况,建议历史街区的保护利用要做到“三个注重”:
一、要注重在保护与利用之间寻找“平衡点”
这个“平衡点”首先是历史与现代的平衡。以波兰华沙重建为例,整个城市在二战中被毁坏后,原址重建,按照原历史风貌,街区的布局和空间尺度,建筑物的肌理和空间形态,以及建筑立面风格等,还原本来面目和风貌。但重建后,建筑物内部设施已经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也配套完成了更新改造,提升了城市功能。华沙城内的古城堡、教堂等,除了基础层是原来的,立面都是现代重建的,但看上去仍然是那样古朴,没有一点现代建筑的痕迹,保留了历史风貌。我们很多历史建筑群,还是砖木结构,年久失修,木朽砖蚀,且有白蚁蛀蚀,即使在屋内更新功能设施,承重结构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后患、隐患难以排出。因此,在保护方法上,可以考虑“先拆除,后原样复原重建”的方式,将历史与现代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其次是功能与利用的平衡。保护的目的还是在于利用,尤其是历史街区、里弄街巷的保护,本身就含有其功能性保护、延续的意义,是与利用不可割舍的。因此,提升建筑物的现代化功能,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是有利的。过去,历史建筑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建筑物的功能落后有直接关系,居民为了生活方便,自行改造,对历史建筑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最佳的保护方法之一,是通过对旧建筑的功能改造、提升,达到最好的利用水平,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也为长久保护历史建筑奠定了基础。
其三是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在保护历史街区和建筑的同时,还要兼顾到城市的发展。大部分历史街区的公共设施落后,地下空间没有利用,给城市发展带来障碍。采取恢复原貌(严格保留空间尺度和外立面观感、风貌)的方式,做好原址地下空间开发的规划,在复原保护性重建的同时,做好地下空间的文章,为城市发展提供可利用开发的资源。
二、要注重与“三旧”改造紧密结合
目前市级层面已对全市“三旧”改造确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按照规划,未来几年,我市将重点推进这项工作。“三旧”改造与历史街区保护是城市建设、发展有机整体中有着内在关联的两个方面。
建议一是要充分利用“三旧”改造机遇,把“三旧”改造与汉口历史风貌区、二七沿江商务区、建设大道金融产业带、汉口黄浦科技生态新城等规划与建设结合起来。同时将“三旧”改造形成的新区建设与历史街区保护互动,形成良性循环。以新区建设反哺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
二是要善于把握“三旧”改造的政策叠加优势,利用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有条件地引入民间资本,参与“三旧”改造和历史街区保护,适当进行商业开发,在保护与再利用之间形成互补互利市场运作形态,让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愿意参与改造和保护工作。
三、要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
武汉有丰富、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应该得到充分发掘和利用,使其价值在“文化之城”建设中得到体现。
建议一是充分利用我市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把历史街区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市历史街区集结了一批在全国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遗址遗迹,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财富和生动资源。如汉口一元片有八七会议旧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中共中央机关旧址,还有八路军办事处、新四军军部、宋庆龄故居、涂长望故居等等。
二是注重汉文化的传承,在新启动更新保护的街区,既要注重人口疏解,提高、改善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又必须在实施过程中维持汉文化延续,保留一定数量原住居民。原住居民与历史街区共同形成了汉味文化氛围,两者不可偏废,并且由原住居民世代相传才赋予了历史建筑物鲜活的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保留原住居民就是保留街区的传统历史文化。另外保留少部分原住居民还有利于化解腾退难题。
三是充分发掘利用历史街区文化底蕴所具备的商业开发价值。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比如我国成都宽窄巷子、上海的里弄、北京大栅栏;捷克布拉格城堡的黄金巷(街道狭窄蜿蜒,早期是工匠居住区,19世纪成为贫民窟,20世纪中期重新规划改造后,成为繁华的商街和著名休闲区和景点)等,在改造与功能利用找到了切合点,形成了良性循环。我市历史街区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很高的商业开发价值,应该引起高度关注,并给开发利用提供必要条件。成立市级融资平台,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运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突破区域行政藩篱,调动不同区域开发商的积极性,参与改造保护和开发利用,在保护整个城市的风貌和历史建筑风格的前提下,使历史街区的商业价值实现最大化。(孟棣、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