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历史街区和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2-01-16 11:31:39


九三学社武汉市委员会
(在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的发言)
    武汉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我们创造了大量近现代中外风格的历史街区。历史街区是重要的城市记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中传统历史街区的外在物质形态与现代文明发展形式的冲突日益呈现。
    根据《武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武汉市历史街区共22片,工业遗产共8片。1949年全市共有里份208个,到1998年,仅剩100余个。被列为保护规划的7个历史风貌区中,花楼街、京汉大道南片已被夷为平地,汉正街正在整体拆迁,青山红房子也在大量拆除,红钢城片已列入2012年土地储备计划。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氛围的武汉历史街区正在逐渐消失。
    一、存在的问题
    1、名城保护资金匮乏。武汉市历史街区保护主要依靠财政预算专项资金(文物保护单位维修经费2009年起每年200万,优秀历史建筑维修经费每年100万),来源单一,数量有限。近年来,随着新增确认公布的文保单位、优秀历史建筑逐年增加,保护经费严重匮乏。有限的资金难以对文保建筑实行有效的维护,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是杯水车薪。
    2、滥搭滥盖现象严重。历史街区多处于闹市区,寸土寸金的现状令长期以来违章搭建现象严重。这种现象也对优秀历史文化建筑的安全构成了威胁,部分建筑搭盖有些已经取得相对权证,改造、复原、维护、腾退难度大, 人居环境恶劣。
    3、公共设施配套滞后。历史街区内地段人口密集,道路狭窄,建筑立面凌乱,公共配套设施老化严重,留下极大安全隐患。
    4、工业遗产目录未建。目前武汉市还没有建立工业遗产目录,更没有专门的保护机构和管理体系。
    二、对策与建议
    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利用有助于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使历史街区成为城市发展源源不绝的动力。然而,历史街区经济需求和保护的环境限制难以平衡,人们发展经济的同时,对尊重历史环境提出了挑战。为此,我们建议:
    1、提高历史街区保护的法律地位
    在《武汉市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和《武汉市文物保护若干规定》的基础上,出台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地方法规,对历史街区和工业遗产的保护进行全面系统的规范。一是明确执法的责任主体;二是明确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的权权利义务;三是建立武汉市工业遗产目录库。
    2、制定历史街区保护的优惠政策
    制定土地利用、房屋腾退、市政配套、税费减免、特许经营权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历史街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把保护和利用与旧城改造项目、保障房建设项目和商品房开发项目结合起来,通过土地收益的杠杆作用,充分调动各级政府、产权单位、开发商的积极性,形成历史街区、工业遗产保护与房地产项目的经济平衡。
    3、积极拓宽历史街区的保护资金渠道
    一是政府应加大投入,提高名城保护专项资金预算;二是鼓励投资者利用资本市场和国家对文化产业的融资政策进行历史街区保护;三是引进知名企业进驻,既提升企业文化形象又使历史街区得到有效的保护;四是让产权人把产权入股,共同参与历史街区、工业遗产保护项目;五是鼓励通过市场交易将历史建筑出让给愿意保护利用者。
    4、加大历史街区规划保护的力度
    要保持历史街区的持久活力,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一是明确规划保护的范围和层次,优化城市资源配置,避免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浪费;二是不搞“大拆大建”,建立稳定的邻里关系和社会网络,达到和谐平衡;三是建立社会监督机制,让公众及时发现并举报违规行为。
    5、营造历史街区保护利用氛围
    一是加强宣传。把历史街区的老街道、老房子、老字号的图片或故事编辑整理,出版发行。二是公众参与。通过举办展览、论坛、讲座等活动,让公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成为保护的积极参与者。三是名人代言。请国际国内有影响的人士作为历史街区保护和利用的形象代言人,宣传武汉市一座处于不停变化中又不抛弃历史文化的、散发永恒文化魅力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