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发布时间:2021-04-25 16:34:54
编者按: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是民主党派履行职能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之一,是民主党派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开辟专栏,选登优秀社情民意信息稿件,方便广大社员、特别是新社员熟悉社情民意信息写作的总体特征,希望通过系列稿件的阅读、研讨,提升大家积极参与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热情,为履职建言打下基础。
近年来,社市委高度关注我市垃圾分类、垃圾焚烧厂运行、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等问题并形成系列调研成果。本篇社情民意信息由2019年立项课题的调研报告转化,由社市委常委、化学与环境工程专家胡思泉领衔课题组,深入一线生活垃圾处理企业、资源回收企业进行调研,社情民意信息于2019年8月获时任市长周先旺批复。
九三学社武汉市委员会反映:自2018年起,我市已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阶段成果,但尚存一些薄弱因素,给生活垃圾分类的推进形成阻力。为全面了解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的难点、痛点,九三学社武汉市委组织“垃圾分类与资源化综合利用试点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调研组深入武汉、上海等城市一线生活垃圾处理企业、资源回收企业基层调研。调研中发现我市在垃圾分类落地环节仍存在一些问题:
1、政策法规出台滞后。武汉作为先行先试的46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垃圾分类的步伐将走在湖北省前列。但武汉至今未拿出《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供社会各界、市民群众进行充分的协商讨论,垃圾分类真正落实需要群众积极参与,只有经过充分论证的《条例》,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为下一步推进落实清除障碍。
2、实施方案力度不足。生活垃圾分类前端居民分类投放方面至今未拿出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社区居民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第一步,也是垃圾分类落地的重点和难点。以我市目前的实际操作,除极个别社区实现居民分类投放外,大部分试点社区仍依赖社区保洁员进行二次分类,大部分进行分类投放的居民多受分类积分兑换物品的吸引,并未对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所认识。
3、混装清运拖延未决。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与环卫作业,从市城管委的管理模式到各区城管局、到垃圾处理厂,从工作安排到日常考核,均为“两张皮”,两套班子、两条管理线,导致目前仍然存在普遍的环卫工人作业可不遵守垃圾分类要求,有的区环卫作业不落实分类运输,仍存在餐厨垃圾与其他干垃圾混装,与“精致环卫”目标不符。清运环节分类拖延未决,极大挫伤居民的分类积极性。
4、末端处理能力不足。我市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低于实际产量,极需加大垃圾消纳场建设。而在新建垃圾消纳场选址时难以逃脱“邻避效应”,附近居民群众的不理解和抵制。
5、资源回收政策缺乏。在无政策引领情形下,一切靠利益驱动,导致一些低值物和旧料新料价格倒挂的可回收物面临无人回收的窘境。大量玻璃瓶、泡沫、木材、旧织物、塑料制品、垃圾袋无处消纳,与前端分类收集的可回收物资不匹配。
针对以上不足,建议我市结合实际,充分吸收利用上海市现有垃圾分类好的做法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的“武汉模式”。
一是加快立法步伐,做好顶层设计。现阶段应充分听取居民、社区物业、环卫、环境企业等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聚焦生活垃圾治理实践和地方立法面临的难点问题开展深入调研。《武汉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出台前,有关部门拿出草案供社会各界、市民群众进行多种形式的协商论证。
二是严格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