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服务

全国爱耳日江夏区工委“义诊+科普”守护听力健康

发布时间:2022-03-08 14:36:17

  3月3日上午9时,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协和江南医院)“爱耳日”义诊及科普活动在院耳鼻喉科门诊举行,江夏区工委委员江喜姣医生带领科室同志为患者免费提供相关诊疗服务,同时普及爱耳护耳健康知识。
  54岁的柳女士左耳出现耳鸣有一周之久,“听声音总有嗡嗡声,掏耳勺掏了也不见好”,恰好赶上今天的义诊,前来就诊咨询。耳鼻喉科主任江喜姣经过检查发现,原来是耵聍(即耳垢)堵塞了柳女士的外耳道所致,经过细致轻柔地操作,江喜姣为柳女士取出了堵在耳道内的直径约3-4毫米的三块耳垢,柳女士高兴地连声致谢,表示困扰了自己一周的耳鸣感当即就没有了。“干结的呈片状的耳垢堵在外耳道骨段与鼓膜表面,且该患者外耳道狭窄很难自行取出”,江喜姣介绍,像柳女士这样,总是习惯性去掏耳朵,最后导致耳鸣的患者很多。
  “人的耳朵里有一些分泌物,很多人在掏耳朵的时候方法不正确,反而会让这些分泌物受影响,甚至推进了耳道深处,这样就很难完全掏干净。如果分泌物粘在了鼓膜上,很容易出现耳鸣,即:在没有外界声音刺激的情况下很多人会感到耳内,颅内有明显的声音出现,这是掏耳朵带来的负面影响。”江喜姣提醒市民尽量避免掏耳朵,掏耳朵除了会导致耳鸣外,还会导致细菌入侵、耳膜受损,严重则会导致听力受损等问题。
  本次义诊活动为数十名患者提供了免费前鼻镜、电耳镜、 间接喉镜等检查服务,通过科普讲解,让爱耳护耳的健康知识得到有效传播。
  

江喜娇提醒: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普及,将近50%的12岁~35岁人群,由于长时间通过个人音频设备收听音乐,而面临听力损失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也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听力障碍,而他们有个共同的生活习惯是戴耳机、煲电话粥。
  人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耳廓收集声波,声波经由外耳、中耳传播至内耳(相当于传声),内耳毛细胞将声波机械能转换成电脉冲(相当于翻译),然后通过听神经向大脑发送生物电信号,随后生物电信号在大脑中被破译成声音。毛细胞会自然衰老,老年人耳背很多时候也是因为毛细胞衰亡了,听力受到影响。长时间戴耳机导致外耳处于相对密闭的环境,容易滋生细菌。而过大的音量会让耳膜和听小骨产生更强烈的震动,剧烈震动会直接损伤耳蜗毛细胞。另外,过度刺激所造成的代谢超负荷,也会损伤毛细胞,造成大量毛细胞死亡,导致听力下降。目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使用耳机,戴耳机时间越长、次数越频繁,听力损失程度越严重。那么我们该如何爱护我们的耳朵避免听力受损呢?
  1、注意音量和使用时间。出现头昏、耳鸣、耳堵,或者每天佩戴耳机超过3-4小时的,都是听力易受损的高危人群。专家建议,戴耳机的声音最好不要超过播放器最高音量的2/3,每次听30-40分钟后,就要让耳朵得到充分休息。耳机的音量尽量与正常人说话的声音接近,以50-60分贝为佳,勿超过85分贝;成人每天戴耳机的时间不要超过3-4小时,未成年人每天不超过1-2小时,并且每次佩戴耳机30-40分钟后,就要让耳朵得到充分休息
  2、头戴式优于入耳式耳机,长期使用建议选前者。需要长期戴耳机的人群,建议选择头戴式耳机。入耳式耳机的声音接触面积小,对耳蜗内部的压强较大;头戴式耳机的接触面积大,压强较小,对耳蜗纤毛细胞的刺激相对较小,更加安全。另外,接收声音除了通过空气传导途径之外,还可以通过颅骨传导。特别是学生在做听力练习时,听得累了可以将头戴式耳机戴在头骨上,同样可以听到声音,而且减少了对耳蜗的刺激。
  3、使用耳机的环境也很重要。我们在嘈杂的街道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年轻人,边走边听,或坐车时听,甚至骑车时也在听,其实,在安静的环境中使用耳机对耳朵的损伤最少,其次在睡觉前,稍听一会也可以减少损伤,而在嘈杂的地铁上或者坐车时使用耳机对耳朵的损伤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