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员风采

亢德芝:“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

发布时间:2018-07-11 17:01:01


【人物档案】亢德芝,女,汉族,1978年10月出生,九三学社社员,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江南分中心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工程硕士,正高职高级工程师职称。主持完成的项目荣获城乡规划设计领域中全国奖达8项。
    1978年,一个时代开始。
    改革开放风潮涌动,每个人都怀揣美好梦想,在新的时代开启自己的奋斗人生。这一年,亢德芝出生在湖北枣阳。
    40年风雨兼程,在她人生辞典里,几乎没有困难和气馁,从来就只有奋进和追求。“别人做到的要做得更好,别人没做到的要想方设法做到”,亢德芝说。
执尺为其规  为城市发展奉献智慧
    “记得上大学时看到的武汉,到处都是城中村、棚户区、低矮的建筑,道路两边都是公共电话亭。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这曾经是体现一个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城市发展,仿佛一夜之间,手机迅速普及,电话亭早已退出城市的舞台。而如今的武汉,早已成为一个现代化的都市,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亢德芝说。
    她没想到的是,自己成了武汉这座城市的设计者、规划者。2003年大学毕业踏上工作岗位时,亢德芝就告诉自己:“规划工作关系着城市未来的发展,城市规划容不得半点粗心与马虎。”于是,“精益求精”成为她多年来的职业历练。
    “领导经常强调的是实干,我认为实干最基本的含义,就是要认真做好分内的事,尽力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每个人做到精益求精,就是对我们这座城市最大的负责”。
    2008年,武汉市全面启动城市设计编制工作。作为《珞瑜路沿线城市设计》项目负责人,亢德芝广泛查阅资料,反复修改完善成果,探索可管控的城市设计编制方法,该成果作为当年城市设计范本进行推广。为了避免“走弯路”,注重协调与细节、质量与效率相结合是她的“法宝”。在组织编制《武昌滨江商务区深化设计》的过程中,亢德芝赴武昌区政府、地铁集团、城投、公交集团等十几家走访25次,仅实测调研区域车流就用了一周时间,为科学规划决策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她带领的团队已经成为武昌区城市建设的重要技术平台,为武昌区城市建设科学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武昌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办公室肖海说。
    2014年初,武昌区政府与北大方正集团联合收储中北路项目,委托亢德芝对项目进行前期论证、整体规划、规划设计、交通评估等技术服务工作。亢德芝“固执叫真”,反复琢磨方案,几十次更改调整,以至最后敲定方案与初稿“面目全非”。
    特别是在“红线”与“天际”的坚持上,亢德芝固执得没有商量。按一般规范,北大方正项目退线15米就已可以,但考虑到中北路是条快速路,强调界面整齐,如果退线15米,行车速度和人行视野、城市空间界面都不好,亢德芝坚持将退红线增至25米,硬是为市民争取到整整10米的活动空间。同时,她把握建筑“红线”和城市空间建筑天际线,将项目模型带入到中北路整体规划模型,将项目建筑高度确定在180米以上。“项目与城市是个互融体,不能光看眼前建设,要看到怎样将项目融入到城市整体发展中,要站在城市角度,追求精品、追求质量而不是纯效益。”亢德芝说。
为城市公共空间改善执着忘我
    40年春风化雨,40年跨越腾飞。近年来,亢德芝越来越感受到了城市发展理念的变化。“以前追求的是城市建设的速度,现在则强调的是城市生活的品质。”她主持的东湖绿道项目,入选联合国人居署“改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被称为世界级绿道。
    从项目提出到绿道选线,从景观设计到后期实施,她参与了东湖绿道建设的全过程。在绿道的整个规划设计中,总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她总是想尽办法去克服。仅就规划设计断面的标准,就多达8次的修改与调整。
    “是以生态自然为重要,还是以满足游客基本需求为首要?是因地而异适当降低标准,还是追求高标准的建设为重要?”亢德芝多次问诊专家,问诊市民,问诊自行车骑行爱好者。她一直以“不留遗憾”为原则,反复调整规划设计,以求相对完美。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东湖绿道获准入选联合国人居署“改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后,2016年10月,在第三次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上,亢德芝代表东湖绿道设计团队做主题演讲,向世界推介东湖绿道。2016年12月28日,东湖绿道惊艳亮相,得到广大市民广泛称赞。
    “每次看到市民在东湖绿道漫步,那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亢德芝说,“我们还在寸土寸金的武昌滨江商务区规划120米宽的绿化廊道,并结合城市道路设计更多小而精致的街头空间,要让城市滨水区域有更多的视线廊道,而不是一眼看过去,密密麻麻全是建筑。”
9 7 3 12 4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