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员彭海团队原创科技成果将为“武汉・中国种都”提供科技动力
发布时间:2021-03-11 22:46:10

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将就支持武汉开展“中国种都”试点提出建议:“种子是农业‘芯片’,只有掌握着农业‘芯片’,才能把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由社员、江汉大学彭海教授团队原创发明的植物品种鉴定MNP(多核苷酸多态性)标记法,为“中国种都”提供了原创科技动力。此标记法具有精准、高效、通用、共享等优势,在150多家单位进行了100多万例新品种选育、授权、打假、维权和实质性派生品种鉴定应用,取得了突破性应用效果。
据悉,围绕MNP技术,彭海团队已建立了系统的专利技术群。截止目前,共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2项,制定国家标准2项,实现了知识产权、试剂与设备的全程国产化。MNP标记技术经资质机构查新为中国原创,“MNP等标记新方法及其在植物品种鉴定中的应用”经戴景瑞院士等专家论证,认为“该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助于加快我国种业原始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彭海团队的MNP标记用于了武汉市优势种质资源分子指纹图库数据库的构建,助力武汉市数字农业战略的实施,成为了国家激励种业原始创新的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的试行技术,成为了习近平总书记支持海南建立的全球动植物引进与中转基地的核心支撑技术,在国际新品种保护联盟、亚洲及太平洋种子协会等国际组织会议中引发热议并获得高度认可。未来,彭海团队将按“采用湖北技术,制定中国标准,服务中国种业”的指导方针,为“武汉・中国种都”服务国家种业战略,成为中国种业知名品牌贡献力量,为中国增加种业创新动力,打赢种业翻身仗提供技术、标准与实例支持。
彭海:1975年5月生,九三学社社员,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江汉大学系统生物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与微生物工作组成员、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实验室主任,湖北省农业生物种质基因检测鉴定中心负责人、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江汉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负责人、全球动植物资源分子检测与种质健康实验室技术负责人。主持发明了生物DNA鉴定新技术,经检过为中国原创技术,经戴景瑞院士等专家评价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准确性、高效性、数字化、智能化、国产化的优势,并在植物、微生物和人身份鉴定中获得了100多万例的鉴定应用,技术获得了农业农村部、全国人大、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等领导的肯定与批示,被中央媒体《农民日报》连续报道了3次,写入2019年农业农村部种业发展司工作要点,入选2019年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支撑了国家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海南自由贸易港种业战略、《种子法》中品种权保护条款的科学实施。申报了40多项发明专利,已授权20多项,形成了专利技术群,在NAR、PNAS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主持国家、省市和横向科研课题40余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奖励2项,主持制定了《植物品种鉴定 MNP标记法》、《植物转基因测定 目标区域测序法》等重要的国家标准,正在主持制定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细胞中DNA病毒检测 MNP标记法》国家标准。(江汉大学委员会)